2011年2月25日 星期五

爸爸,你講一個故事嘛

{故事怎麼說}

「爸爸,你講一個故事嘛!」
中班以前的阿布常常會這樣要求我,不論是在睡前、上學或放學的路途中。

若是在車上,為了掩飾我的羞澀,我會壓低聲音說:「還是回家再說,免得被旁邊的人偷聽到我們的故事。」雖然阿布不是很懂我的理由,但多半會同意回家再說。

阿布更小的時候,晚上我會玩影子遊戲,編一些床邊故事。
藉助倒映在牆上的手影,變換不同的動物,製造一小段故事情,讓阿布神遊其間。
同時,阿布也知道影子的由來與作用,自己練習玩一些影子的遊戲。

開始會看繪本故事書之後,阿布總會找媽媽唸給他聽,如果他想知道完整的故事。
若是拿給我講,阿布就會聽到截然不同的對話、口氣,甚至不按書上文字進展的情節。
這算是一種分工吧?!
媽媽負責呈現原汁原味的故事,爸爸則跳脫內容,拉大更豐富的想像空間。
識字以後,阿布自己會看一些繪本故事書,也會編故事,自得其樂。

大班以後,放學的路上,阿布就較少要求我講故事給他聽。
通常,他會自己模擬故事情境,邊走邊玩、邊說邊演,無視路況。(反正有老爸開路!!)

偶爾,阿布會在睡前,要求我講一個故事,但我總是疲倦的沒有精神,留個失望給他。

我不知道上了小學之後,阿布還會不會要我再講故事給他聽?
或是,我開始講的故事會因為他的學習環境而變得像是在說教呢?

但願不會如此哪!

2011年2月14日 星期一

和孩子說話~從出生開始

當智慧型手機開始普遍之後,常常在任何場所都看見人們低著頭看螢幕,卻忽略身旁的人事物。最糟糕的是,父母只顧著用手機講電話,卻不多和孩子閒聊,親子關係將會越來越疏遠,越來越失去親子溝通的機會。甚至式溝通的樂趣、方式,或耐性。

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的健康人生(Personal Health)專欄刊登「From Birth, Engage Your Child With Talk(和孩子說話~從出生開始)」一文,引起廣大的迴響。
原文網址:http://www.nytimes.com/2009/09/29/health/29brod.html?pagewanted=all
因這篇文章,周美青小姐也寫了一篇『陪伴,從出生開始』,值得一讀。

以下轉載自[ 親子天下/ 名人部落格 / 周美青 ] 2010/08/03 


去年九月,《紐約時報》的康健專欄中,有一篇名為「和孩子說話~從出生開始」的文章,受到紐時讀者的注意。約有超過一星期的時間,都名列最常被網友傳閱的十篇文章之中。

該文主要是有感於現代父母總是忙於講手機、傳簡訊,而忽略了親子間的溝通,以致嬰幼兒無法從與父母四目相視、父母臉上的表情、父母說話的語調中,發展其語言及與人溝通互動的技巧。鑒於嬰幼兒了解語言的能力比幼兒開始說話的時間要早得多,作者主張父母親應自孩子出生開始,就多對著他們說話,即使孩子聽不懂,父母和藹的表情、溫柔快樂的語調,也能帶給孩子信任及安全感。

其實這並非什麼最新的育兒知識,我們這一代就是這樣被父母背著、抱著、逗弄著長大的。只是現在的父母親真是太忙了,忙完了工作、家事,又忙著看電視、上網、讀寫電郵,在公共場所也常看到父母忙著講手機,查、傳簡訊,對於身邊孩童的哭鬧卻無暇聞問。現代科技縮短了遠距溝通,但近在咫尺的親人反而愈來愈疏離。難怪作者要撰文呼籲父母親隨時把握機會,專心和嬰幼兒說話。

(詳全文) http://parenting.cw.com.tw/blog/blogDocDetail.do?blogDocId=344
----------------------------------------------------------------------------------
* 感謝[親子天下]的用心

2011年2月12日 星期六

幼兒怎樣才算健康呢?

{健康小常識}

幼兒怎樣才算健康呢?
父母親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康成長,但幼兒怎樣才算健康呢?

(1)注意身高體重
這是每一位爸爸媽媽都清楚的事,尤其還有寶寶手冊的時候。
通常身高體重維持在標準值(寶寶手冊上有分布圖)以上,大概就比較正常。
但是過重、過胖或過高,都要謹慎幼兒的狀況。
千萬不要被「小時候胖不是胖」這句話誤導。
肥胖的基礎一但建構起來,以後就必定會胖。除非生大病,改變了體質和飲食習慣。
幼兒逐漸成長為小胖子之後,生活與學校上遭遇的種種困擾,就全是照養他的爸媽或是長輩的錯。
看看這段影片,各位爸爸媽媽就會明白意思。
http://www.youtube.com/watch?v=b_qYKCc9m0A

胖子一樣也很可愛,但是胖出毛病就一點都不有趣。
所以,爸爸媽媽切記要注意幼兒的身高體重,不光是依賴寶寶手冊就行。

(2)注意幼兒語言發育
兩歲左右,幼兒大概都已經可以簡單的說出一些字,甚至短句,不再只是咿咿呀呀的火星文。再大一些,就能表達自己的意思(常常也會很堅持自己的意思),也能哼唱歌曲、覆誦簡單的詩詞。如果這時期的幼兒,還不能開口表達,爸爸媽媽就要注意,寧可被醫生唸「沒事的,都很正常,不要大驚小怪。」,也不要自覺良好的認為「再看看幾個月」了事。
還有,即使會講話,也要注意口齒發音是否清楚,有沒有特殊字句發音上的障礙。
能夠盡早注意幼兒的語言發育狀況,日後他們的學習能力就可以順利許多。
特別是在閱讀和表達能力上。

(3)感統發育的情況
這個題目很大也很重要,但這裡先說一般的情況,下次再來深入討論「感統訓練」。
幼兒兩歲後,已經可以走的穩、跑的直(一點歪斜都算OK)、雙腳跳躍(雙腳一起跳,不是僅有單腳交替跳躍)、能玩(或扔、丟、踢、抓取…)各種玩具(尤其是堆疊積木和形狀辨識)、能拿湯匙自己吃飯、能雙手捧碗喝湯或捧著杯子喝水、能按開關(尤其喜歡開關燈)、能拿DVD要自己看卡通、能拿筆(或說握住筆)塗鴉,能自己試著穿衣服(常常會將褲子當衣服)…等等簡單的日常生活。
如果,這時期的幼兒還不能自己操作以上提到的事情,爸爸媽媽就要注意孩子的肢體發育是不是出了問題?千萬不要大意,以免延誤及早診斷治癒的時機。
但如果,問題是出在「太過關心照顧」的爸媽或長輩身上,什麼大小事情都要幫幼兒處理,那麼也請爸媽或長輩自己檢討反省,這樣溺愛是不是會害了幼兒的發展能力呢?

(4)人際互動情況
通常不是爸媽或常見面的親友,幼兒與一般大人的互動會比較保守,都還算正常。
但是若與年紀相仿的小朋友相處,通常會比較主動,甚至會示好,一起遊戲。
如果一樣很被動,可能來自天生個性的影響,爸爸媽媽可以多鼓勵、多給予孩子參與群體活動的機會,多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能力。像是去超商買東西,讓孩子自己挑選商品(以爸媽認定合適的商品為主),然後自己拿到結帳櫃檯。(付錢的練習,可以等到三、四歲之後再指導,不必急於要求。)
如果,孩子就是害羞內向,也不必苛責,只需要多加關心與鼓勵。畢竟還是幼兒階段,也許日後參與群體活動機會增加,孩子就會開朗活潑起來。

以上幾個狀況,通常是用來檢視幼兒是否健康成長的基本參考。
在幼稚園的階段,幼兒也會經歷許多病菌的洗禮,考驗免疫系統與抵抗力。在學校,有兒也會模仿學習其他小朋友的話語及肢體動作,這些都是觀察的重要參考。

總之,幼兒能否健康的成長,爸爸媽媽鐵定要付出和犧牲很多,這是責任,更是愛。

喔,對了....當有一天,孩子可以幫忙做家事的時候,千萬不要期望太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