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29日 星期四

生命的選擇~西恩日

(網路翻譯文章/出處已經不可考)

你會怎麼做?請你作出你的選擇,這不是什麼機智問答。
總之讀下去,我的問題是:你會作出同樣的選擇嗎?

在一個學習遲緩兒童學校的募款餐會上,在場的所有人永遠忘不了其中一個學生的父親所說的話。

在推祟學校和教職員的付出和貢獻後,這個家長問了一個問題:
照理說在無外力干擾下,大自然所創造的一切都是完美的。但我的兒子,西恩,他無法像別的孩子一樣的學習,他無法像別的孩子一樣的理解事物。
在我孩子身上,大自然的法則何在?

所有聽眾都啞口無言。
這個父親繼續說。我相信當像西恩這樣有身體及心智殘缺的孩子來到這個世界,是一個展現人類真實本性的機會。而這一次體現在別人如何對待這個孩子。

接著,他說了下面這個故事:

西恩和我走過一個公園,裡面有些西恩所認識的男孩正在玩棒球。
西恩問我:「你想他們會讓我一起玩嗎?」

我知道大部份的孩子不會想要有西恩這樣的孩子在自己的隊上,但身為一個父親我同時也知道若他們能讓我兒子參加, 這會讓他得到他所迫切需要的歸屬感並建立起自己雖然是殘障仍能被接受的信心。

我走近一個男童(不抱太大希望的)問他西恩可否參加,他看看周圍的隊友然後說:「我們輸了6分而現在正在第8局上,我想他可以參加我們的隊,我們會在第9局設法讓他上場打球。」

西恩帶著滿臉的喜悅困難的走向他的球隊的休息區,穿上該隊的球衣,我悄悄的滴下眼淚而心中有滿滿的溫暖。 而那些男孩也看出了我對於兒子被接納的喜悅。

在8局下,西恩的隊有追了上來,但仍然還輸3分。

第9局上半場,西恩戴上手套防守右外野,雖然沒有球往他的位置飛來,但能在場上他已經很高興了,我從看台上向他揮手他笑得合不攏嘴。

在9局下,西恩的球隊又得分了。

而此時,二出局滿壘的狀況,下一棒是球隊逆轉的機會,而西恩正是被排在這一棒。
在這個重要關頭,他們會讓西恩上場有打球的機會嗎?

讓人驚奇的是他們真的把球棒交給了西恩,大家都知道西恩根本不可能打到球,因為他甚至不知道怎麼握球棒更別談碰到球了。

然而當西恩踏上打擊位置,投手已經明白對手為了西恩生命中重要的這一刻放下贏球的機會,所以他往前走了幾步投了一個很軟的球給西恩讓他至少能碰一下。

第一球投出來,西恩笨拙的揮棒落空。

投手又再往前走了幾步投出一個軟軟的球給西恩。

當球飛過來西恩揮棒打出一個慢速的滾地球,直直的滾向投手。

球賽眼看就要結束。

投手撿起這軟軟的滾地球,他可以輕易的把球傳給一壘手讓西恩出局而結束這場球賽。然而投手把球高高的傳往一壘手的頭頂上方通過,讓他所有的隊友都接不到。

每個站在看台上的人不管是那一隊的都開始喊著:
「西恩,跑到一壘!跑到一壘!跑到一壘!」

西恩這輩子從來?有跑這麼遠過,但他還是努力跑到了一壘。
他踩上壘包眼睛張得很大而且很驚喜。

每個人都喊著說:「西恩,跑向二壘,跑向二壘!」
剛喘過氣,西恩蹣跚的跑向二壘,很辛苦的往壘包跑。

這時,就在西恩往二壘跑時,右外野手拿到了球,這個全隊最矮的小子第一次有了成為隊上英雄的機會了。

他大可把球傳向二壘,但這個全隊最矮的小子了解投手的心意,所以他也把球故意高高傳過三壘手的頭頂過去。

當前面的跑者往本壘跑時,西恩跌跌撞撞的往三壘跑。
大家都大喊著:「西恩,跑,下去,跑下去。」

西恩能到達三壘是因為對方的遊擊手跑來幫忙將他帶往三壘的方向,
而且喊著:「跑到三壘,西恩,跑到三壘。」

當西恩抵達三壘,雙方的選手和所有的觀眾都站起來,
高喊著:「西恩,全壘打!全壘打!」

西恩跑回本壘踩上壘包時,大家為西恩大聲喝采就如他打了一個大滿貫並為全隊贏得比賽的英雄般。

「那一天,」那個父親兩頰淚流滿面輕柔的說:「兩隊的男孩子把真愛和人性的光輝帶進了這個世界。」

西恩未能活到另一個夏天,他在那年的冬天過逝,但他從未忘記他曾經是個英雄而且讓我那們高興,以及他回家時看著媽媽流著淚擁著她的小英雄的那一天!


(原文)
I do not know where this story originated or if it is factual,
but it touched my heart and is worth taking the time to read.


Two Choices

What would you do?....you make the choice. Don't look for a punch line, there isn't one. Read it anyway. My question is: Would you have made the same choice?

At a fundraising dinner for a school that serves learning disabled children, the father of one of the students delivered a speech that would never be forgotten by all who attended. After extolling the school and its dedicated staff, he offered a question:

" When not interfered with outside influences, everything nature does is done with perfection. Yet my son Shay, cannot learn things as other children do. He cannot understand things as other children do. Where is the natural order of things in my son?"

The audience was stilled by the query.

The father continued. "I believe, that when a child like Shay, physically and mentally handicapped comes into the world, an opportunity to realize true human nature presents itself, and comes, in the way other people treat that child." Then he told the following story:

Shay and his father had walked past a park where some boys Shay knew were playing baseball.
Shay asked, "Do you think they'll let me play?"


Shay's father knew that most of the boys would not want someone like Shay on their team, but the father also understood that if his son were allowed to play, it would give him a much-needed sense of belonging and some confidence to be accepted by others in spite of his handicaps.


Shay's father approached one of the boys on the field and asked if Shay could play, not expecting much.
The boy looked around for guidance and said, "We're losing by six runs and the game is in the eighth inning, I guess he can be on our team and we'll try to put him to bat in the ninth inning."


Shay's father approached one of the boys on the field and asked if Shay could play, not expecting much.
The boy looked around for guidance and said, "We're losing by six runs and the game is in the eighth inning, I guess he can be on our team and we'll try to put him to bat in the ninth inning."


Shay struggled over to the team's bench, put on a team shirt with a broad smile and his Father had a small tear in his eye and warmth in his heart. The boys saw the father's joy at his son being accepted.

In the bottom of the eighth ining, Shay's team scored a few runs but was still behind by three.
In the top of the ninth inning, Shay put on a glove and played in the right field.
Even though no hits came his way, he was obviously ecstatic just to be in the field, grinning from ear to ear as his father waved to him from the stands.

In the bottom of the ninth inning, Shay's team scored again.
Now, with two outs and the bases loaded, the potential winning run was on base and Shay was scheduled to be next at bat.


At this juncture, do they let Shay bat and give away their chance to win the game?

Surprisingly, Shay was given the bat.
Everyone knew that a hit was all but impossible because Shay didn't even know how to hold the bat properly, much less connect with the ball.


However, as Shay stepped up to the plate, the pitcher, recognizing the other team putting winning aside for this moment in Shay's life, moved in a few steps to lob the ball in softly so Shay could at least be able to make contact.

The first pitch came and Shay swung clumsiland missed.
The pitcher again took a few steps forward to toss the ball softly towards Shay.
As the pitch came in, Shay swung at the ball and hit a slow ground ball right back to the pitcher.

The game would now be over, but the pitcher picked up the soft grounder and could have easily thrown the ball to the first baseman.

Shay would have been out and that would have been the end of the game.

Instead, the pitcher threw the ball right over the head of the first baseman, out of the reach of all the teammates.

Everyone from the stands and both teams started yelling,"Shay, run to first!"

Never in his life had Shay ever ran that far but made it to first base.

He scampered down the baseline, wide-eyed and startled.

Everyone yelled, "Run to second, run to second!"

Catching his breath, Shay awkwardly ran towards second, gleaming and struggling to make it to second base. By this time Shay rounded towards second base.

The right fielder had the ball.
The smallest guy on their team had a chance to be the hero for his team for the first time in his life.
He could have thrown the ball to the second-baseman for the tag, but he understood the pitcher's intentions and he too intentionally threw the ball high and far over the third-baseman's head.

Shay ran toward third base deliriously as the runners ahead of him circled the bases toward home.
All were screaming, "Shay, Shay, Shay, all the Way Shay"

Shay reached third base, the opposing shortstop ran to help him and turned him the direction of third base, and shouted, "Run to third! Shay, run to third".

As Shay rounded third, the boys from both teams and those watching were on their feet screaming, "Shay, run home! Shay ran to home, stepped on the plate, and cheered as the hero who hit the "grand slam" and won the game for his team.


That day, said the father softly with tears now rolling down his face, the boys from both teams helped bring a piece of true love and humanity into this world.

Shay didn't make it another summer and died that winter, having never forgotten being the hero and making his Father so happy and coming home and seeing his Mother tearfully embrace her little hero of the day!


May your day be a Shay Day, sunny today, tomorrow, and always!


後記:
原文雖不可考,但網路上有幾種古老的版本,以下是其一,供參考。

來自在紐約布魯克林區的一間教堂~~http://www.snopes.com/glurge/chush.asp

小小背影

作者:王寧海(20110930)

「需要我陪你走一次側門嗎?」阿布背著偌大如綠蠵龜殼一般的書包,步履沉重的趕著進校園。當了三週的小一新鮮人,阿布適應的比我們預期的還要好。

「不用,爸拔,我自己會走。」側門其實就離正門不到三十公尺遠,而且有導護老師和義工媽媽守著,小一新生是絕不會迷路的。

「好,那你自己進去囉!」我站在門邊,引頸追著阿布小小的背影,還在想是不是該幫他換個小一點的書包,阿布竟回過頭,拋了個「安啦!爸拔」般的微笑給我,頓時讓我鼻頭一陣酸。總以為分離焦慮症是幼兒上學的專利,沒想到做爸媽的竟然也在劫難逃。

我的小一年時光,已經模糊不清。但印象中,
似乎都是母親帶著我們去校園,甚少有父親的身影。也許是因為當年家境困難,父親為經濟問題奔走四處,所以沒能好好參與我們的童年。

我也不記得,上一次和父親大手牽小手的日子是多久已前?十五?二十?甚至,更久之前?好像在家境陷入絕路,父母親終日爭吵不休後,就開始不再有過和父親牽手的記憶。

最近一次,在老家聚餐的時候,看著腰已略為彎曲的父親,牽著孫子的小手去吃飯的身影,不禁抽動一絲感傷之情。再硬朗的身形也抵不過年逾八十的歲月折磨,我不知道父親的骨架還能支撐他的倔強脾氣有多久?當下忽然間,有股想牽牽父親的手的衝動,卻終究扭不過深深烙印在心中,對父親的那份沉重的不諒解,於是作罷。看來,我似乎也繼承了父親的倔強,解不開自己的這一道難題!

過馬路或是在人多的場所,阿布依然會主動靠近,牽住我的手。
每一次,我都想緊緊握住,捨不得鬆開。但是,孩子真的成長很快,當他穿上小學制服的那一天起,就放下幼稚園的那份依賴,面對新環境,凡事都「我自己可以來」的躍躍欲試。雖然,每天還是會發生許多小狀況,掉三落四的,但他依然堅信自己可以做好。基於鼓勵與支持,自然,小手也就越牽越少,小小背影也越拉越遠。

校門外,看著孩子小小的背影消失在成群歡笑學童的校園裡,投射在路邊車窗上的我的身影,竟恍若老父般的佝僂扭曲與孤獨,不禁再次感到一陣心慌。

於是,我漸漸明白,父子關係要繫緊的是心,而手卻要懂得適時的放開了。


{ umiKodomo 親子對話--大蝸牛 2011/9/21}
http://www.bigsnail.com/weeklynews/2011_BSIweeklynews_20110915.htm

2011年8月22日 星期一

沒有霸凌,只有關照,真好!!



當新聞媒體不斷播放學校霸凌的影片時,除了家長大人之外,小朋友其實也跟著耳濡目染。如果剛好是擅長腥羶炒作的新聞媒體,加上偏頗報導,很難說小朋友閱聽了這樣的新聞,不會產生錯誤的是非判斷,讓霸凌繼續在校園裡滋生?

看看這支影片,雖然是食品廣告,但請注意影片故事劇情,幫助+分享關愛!!
高年級生幫助低年級生,只是隨手的小動作,卻讓低年級的孩子,感受到被關照的喜樂。
這股無言的力量,也讓受到照顧的小朋友,懂得去照顧其他需要幫忙的人。

我們無意要粉飾太平,但若能多製作這一類的影片,在小朋友經常瀏覽的網站、卡通頻道、電視節目、新聞或戲院廣告中播放,不必刻意添加旁白,只需要像這支影片一般自然運鏡,小朋友一定會看得懂的。相信,家長大人們也是。

大家若都看懂了,學校裡喜歡搞霸凌的歪風就會減少,因為大家會知道,關照比霸凌更有力量!

2011年6月28日 星期二

十隻小豬與大野狼__10隻喔!!!

爸爸媽媽,你們常聽"三隻小豬與大野狼"的故事,對吧!
那麼,有沒有聽過"十隻小豬與大野狼"的故事呢?
嘿嘿~~一起來來看看這段影片,然後學起來,下次你就可以跟孩子們說囉!!



床邊故事其實不難編,三隻小豬變成十隻小豬就是一個好例子。
老題材、新創意,故事這樣說,就會永遠新鮮有趣呢!!!

2011年6月10日 星期五

親子相處缺乏品質?

親子相處缺乏品質?
請仔細想想,妳(你)和自己的小朋友是不是也發生同樣的警訊?
每天從起床開始,到放學回家上床,妳(你)對孩子說的話是不是已經只剩下:「快起床、快洗臉刷牙、快吃早餐、快穿衣服、快穿鞋、走快一點、快遲到了……」「快吃晚餐/(或加上飯後的"快吃藥")、快寫功課、快去練琴(或旗她才藝練習)、快洗澡(刷牙)、快上床睡覺……」
如果是,趕緊看看這篇文章吧!

以下『把握機會,陪孩子長大』轉載自[ 親子天下/ 名人部落格 / 周美青 ]  2011/05/31


今年三月,兒福聯盟公布了「家庭溫暖指數報告」。三成八的受訪兒童覺得家裡不夠溫暖;也有三成八的孩子一星期與父母共餐天數不到三天;逾兩成孩子每天和爸媽聊天的時間不到十分鐘;而覺得把煩惱告訴爸媽容易的比例,與先進國家相較,都在倒數三名內。

 去年十一月,家扶基金會進行「優質陪伴」調查,顯示九成七的兒童及青少年希冀父母的陪伴;有三成五的兒少認為父母不夠了解自己,國中以上的孩子更超過五成。二○○九年四月《親子天下》公布的調查,有兩成八的中、小學生,覺得在家「從來沒人」或「很少有人」關心。依據《講義》雜誌對中高年級學童做的「小朋友幸福大調查」,認為幸福是「溫暖的家、父母的關心及與父母同樂」的比率最高。

 以上調查顯示,無論多大的孩子都渴望父母的陪伴;而約有三成五的孩子沒有得到應有的關注,且孩子愈大,親子關係的問題也愈大。少子化的時代,孩子是家裡的寶,但雙薪、單親、分偶家庭愈來愈多,父母忙於生計,可給孩子的時間愈來愈少。學齡前的幼兒,與保母、外勞或祖父母等相處的時間往往超過父母;二十四小時托育的孩子,甚至只在週末假日才與父母短暫相聚。其實這個階段的孩子,最需要的是與父母建立親密的關係、安全感與信任感。幼年時期的親子關係,足以影響孩子未來的人格成長與情緒發展。孩子的許多習慣,也是在這段時間養成。透過緊密的親子互動,父母更了解孩子,日後才能在孩子需要的時候,給他最適切的關心、支持、安慰與鼓勵。

 上小學以後,忙碌晚歸的不只是父母,安親班及才藝班佔據了孩子課後大部分的時間,很多孩子上完才藝課程回到家已八、九點,親子間的對話局限於「快洗澡、快寫功課、快去練琴……」,彼此都欠缺聊天傾聽的心情、精力與時間。親子相處缺乏品質,孩子無從感受到父母的關心與家庭的溫暖,當然就難以傾訴自己的挫折與煩惱。

(詳全文) http://parenting.cw.com.tw/blog/blogDocDetail.do?blogDocId=528
----------------------------------------------------------------------------------

* 感謝[親子天下]的用心

2011年5月8日 星期日

母親節快樂!!!!

Thanks , Mom!!!!

「媽咪,我做到了!!」

Thanks, Mom, for Being My Biggest Fan!!


我沒有要為P&G打廣告,純粹是這幾支廣告拍得真好呢!!!!

2011年4月25日 星期一

救救地球

{孩子怎麼教 by abu-ponyo爸爸}



孩子也許真的是未來人類生存的基石,但如果我們沒有給予他們足夠好的環境,未來可能都不存在了。所以,做父母的有件很重要的事,就是要跟孩子一起認識我們目前生存的環境、資源與潛在的環保危機。

當然,也許你們會害怕讓孩子過早認知那些可能會發生的危險,像是死亡。我們也一樣擔心,說了這些事之後,會有怎樣的負面影響在孩子心裡面醞釀?但是,我們更相信,在正確的學習與認知下,孩子自己會瞭解該如何保護他們未來的環境。正如影片中的小女孩,透過影音傳媒的呼籲,希望大家一起來幫忙救救我們的地球。

PS: 影片是針對2009年12月初召開的"哥本哈根會議"而製作的開幕片。
可惜,該年會議與會國家並沒有達成什麼結論。

2011年4月15日 星期五

別急著找孩子的興趣

轉載自[ 親子天下/ 名人部落格 / 洪蘭 ]  2010/12/02

一位媽媽說,為了找出她孩子的潛能,她每天加班賺錢,送孩子去上各種才藝班。每個月3萬元的學費,她已經花了8年,但是孩子仍找不出特別的興趣。她問:「還要多久,興趣才會出現?興趣定型後,能改變嗎?」

其實人的興趣一直在改變。小六與國一才差1年,他們玩的玩具就大不相同,孩子會隨著年齡、心智的成長而轉移興趣,甚至進了大學,興趣還會再變。1995年艾美獎得主彼得.巴菲特(股神巴菲特之子),就是幾經轉折才走上音樂之路。他有個朋友更厲害,幾乎每學期都在轉系:大學一年級念的是機械工程,後來覺得工程太呆板,轉去念抽象的物理;念了物理後,又發現他最愛的其實是物理有秩序的模式,所以轉修數學;數學吸引了他兩學期,又覺得數學只空談模式,缺乏動手做的實際感,所以轉去念藝術;藝術仍不能滿足他,也不確定自己是否真的有藝術天分,又轉去念建築。建築既是藝術又是科學,建築的設計要用到物理和數學的知識,建築藍圖的繪製使他的藝術訓練可以派上用場,照講是很理想了;但是他又發現,很少人肯花大錢實現建築師的理想,反而要聽雇主的意見,覺得很挫折又想轉系。在念建築時,他發現對各種建材所表現出來的美感很有興趣,所以轉去念材料科學。

兜了一大圈,結果又回到了工程,但是這一圈的經驗使他變成獨一無二的都市計畫專家。他知道造型的美感、建材的選取會影響在裡面工作者的心情,因此開始做綠建築,所學所用,現在過得非常愉快。所以,一開始的迷惘沒有關係,「遊蕩的人未必都是迷路的人」(Not all who wander are lost.)。人生的路,只要好好走,沒有白走的。

真正的興趣自己會出來,就像生命自己會找出路一樣。回頭再說彼得,彼得學鋼琴中斷過4次,他說心中一直有個聲音在纏繞著他,但不知道是什麼。他吃不下、睡不著,只好從史丹佛大學退學去尋找,最後成為音樂家,並與父親一起在洛杉磯登台演出。那天他父親開玩笑說自己是來「驗收鋼琴學費的投資成果」。可見為了他學鋼琴,他父親也花了不少錢。

(詳全文) http://parenting.cw.com.tw/blog/blogDocDetail.do?blogDocId=439
----------------------------------------------------------------------------------

* 感謝[親子天下]的用心

2011年3月15日 星期二

小心!! 黴漿菌病毒

{健康小常識}


上個月,波妞連續感冒咳嗽好幾回,看了附近兩家診所都沒找出原因。
其中一家診所研判,可能是非典型肺炎,建議去大醫院看看。

蝦米???? 肺炎!!!!!這還得了!!!!!!!


於是,趕緊帶去國泰醫院掛小兒急診,照X光、驗血,等候醫生的宣判。

果然,我家波妞染上了「黴漿菌病毒」,還好及時就診,對症下藥,服用紅黴素,在家休息三天後(暫時不去幼稚園,以免傳染給其他小朋友。),久咳持續微燒的症狀,漸漸消退。
黴漿菌病毒傳染力雖然很緩慢,但我們夫妻倆其實也已被感染,所以也服用適量的抗生素,抑止病毒的發作。至於哥哥阿布,因為隔離有效,所以躲過病毒。藉由這次感染,讓我們見識到黴漿菌病毒的可怕。

於是趕緊上網做功課,好好認識一下這種頑強的病毒。

黴漿菌病毒(Mycoplasma pneumoniae)
http://microbiology.scu.edu.tw/micro/bacteria/M4.htm

醫學期刊上說;一年四季都可見到黴漿菌橫行,經由飛沫傳遞感染源,其中又以春夏交替期間病例最多。發病時,會出現頭痛、發燒、喉嚨痛及咳嗽,且久久不癒等症狀。(但是一般流鼻水現象並不常見,在乳幼兒感染時比較容易看見到。)

要注意的是,沒有特定的族群是黴漿菌感染的高危險群,但是患有鐮形紅血球病的小孩,感染黴漿菌會造成嚴重的下呼吸道疾病。嚴重者,肺部積水會引發肺炎,俗稱「非典型肺炎」。黴漿菌感染的潛伏期約2~3週,較常侵犯2~3歲以及5~10歲的孩童。雖然2歲以下的兒童較少發生,但我家波妞正好例外,發病時還未滿兩歲。

感染到黴漿菌病毒是不會有「終生免疫性」的,所以可能會發生第二次,甚至反覆感染。
臨床上,全家人、幼稚園或國小校園同班同學,常常會輪流感染黴漿菌病毒,且長達數月之久才告消退。一般不需要住院治療,除非很嚴重。孩童感染黴漿菌最常用的治療方式就是直接給予口服紅黴素(Erythromycin)抗生素,劑量為50mg/公斤/天,每6小時一次,持續10~14天。或是用日舒(azithromycin)也行。

看似感冒,但卻治不好,建議就不要遲疑,趕緊去大醫院檢查,尤其是發生在孩子身上。
這次經歷也讓我們上了一課,看來照顧養育小孩,要學習的事情還真不少呢!

2011年3月3日 星期四

孩子是會模仿爸媽的行為!!切記!!!

{孩子怎麼教 by abu-ponyo爸爸}



這支影片雖然製作於2007年(或更早),但每次再看,仍然很震撼!
是的,孩子是會模仿爸媽的行為,尤其是爸媽無意識的情緒發洩時,孩子更是看得清楚。
約莫幼稚園中班之後,你就會注意到小孩子有些說話的口氣、慣用語、肢體動作,甚至是表達憤怒的情緒都十分相似於自己,有時會讓你覺得有趣可愛,但大多數時候,絕對只會讓你更加惱怒。(好像在照鏡子一樣,震驚!!)
所以一定要切記,如果不希望孩子仿效這些動作,就得謹慎自己的言行舉止哪!

2011年2月25日 星期五

爸爸,你講一個故事嘛

{故事怎麼說}

「爸爸,你講一個故事嘛!」
中班以前的阿布常常會這樣要求我,不論是在睡前、上學或放學的路途中。

若是在車上,為了掩飾我的羞澀,我會壓低聲音說:「還是回家再說,免得被旁邊的人偷聽到我們的故事。」雖然阿布不是很懂我的理由,但多半會同意回家再說。

阿布更小的時候,晚上我會玩影子遊戲,編一些床邊故事。
藉助倒映在牆上的手影,變換不同的動物,製造一小段故事情,讓阿布神遊其間。
同時,阿布也知道影子的由來與作用,自己練習玩一些影子的遊戲。

開始會看繪本故事書之後,阿布總會找媽媽唸給他聽,如果他想知道完整的故事。
若是拿給我講,阿布就會聽到截然不同的對話、口氣,甚至不按書上文字進展的情節。
這算是一種分工吧?!
媽媽負責呈現原汁原味的故事,爸爸則跳脫內容,拉大更豐富的想像空間。
識字以後,阿布自己會看一些繪本故事書,也會編故事,自得其樂。

大班以後,放學的路上,阿布就較少要求我講故事給他聽。
通常,他會自己模擬故事情境,邊走邊玩、邊說邊演,無視路況。(反正有老爸開路!!)

偶爾,阿布會在睡前,要求我講一個故事,但我總是疲倦的沒有精神,留個失望給他。

我不知道上了小學之後,阿布還會不會要我再講故事給他聽?
或是,我開始講的故事會因為他的學習環境而變得像是在說教呢?

但願不會如此哪!

2011年2月14日 星期一

和孩子說話~從出生開始

當智慧型手機開始普遍之後,常常在任何場所都看見人們低著頭看螢幕,卻忽略身旁的人事物。最糟糕的是,父母只顧著用手機講電話,卻不多和孩子閒聊,親子關係將會越來越疏遠,越來越失去親子溝通的機會。甚至式溝通的樂趣、方式,或耐性。

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的健康人生(Personal Health)專欄刊登「From Birth, Engage Your Child With Talk(和孩子說話~從出生開始)」一文,引起廣大的迴響。
原文網址:http://www.nytimes.com/2009/09/29/health/29brod.html?pagewanted=all
因這篇文章,周美青小姐也寫了一篇『陪伴,從出生開始』,值得一讀。

以下轉載自[ 親子天下/ 名人部落格 / 周美青 ] 2010/08/03 


去年九月,《紐約時報》的康健專欄中,有一篇名為「和孩子說話~從出生開始」的文章,受到紐時讀者的注意。約有超過一星期的時間,都名列最常被網友傳閱的十篇文章之中。

該文主要是有感於現代父母總是忙於講手機、傳簡訊,而忽略了親子間的溝通,以致嬰幼兒無法從與父母四目相視、父母臉上的表情、父母說話的語調中,發展其語言及與人溝通互動的技巧。鑒於嬰幼兒了解語言的能力比幼兒開始說話的時間要早得多,作者主張父母親應自孩子出生開始,就多對著他們說話,即使孩子聽不懂,父母和藹的表情、溫柔快樂的語調,也能帶給孩子信任及安全感。

其實這並非什麼最新的育兒知識,我們這一代就是這樣被父母背著、抱著、逗弄著長大的。只是現在的父母親真是太忙了,忙完了工作、家事,又忙著看電視、上網、讀寫電郵,在公共場所也常看到父母忙著講手機,查、傳簡訊,對於身邊孩童的哭鬧卻無暇聞問。現代科技縮短了遠距溝通,但近在咫尺的親人反而愈來愈疏離。難怪作者要撰文呼籲父母親隨時把握機會,專心和嬰幼兒說話。

(詳全文) http://parenting.cw.com.tw/blog/blogDocDetail.do?blogDocId=344
----------------------------------------------------------------------------------
* 感謝[親子天下]的用心

2011年2月12日 星期六

幼兒怎樣才算健康呢?

{健康小常識}

幼兒怎樣才算健康呢?
父母親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康成長,但幼兒怎樣才算健康呢?

(1)注意身高體重
這是每一位爸爸媽媽都清楚的事,尤其還有寶寶手冊的時候。
通常身高體重維持在標準值(寶寶手冊上有分布圖)以上,大概就比較正常。
但是過重、過胖或過高,都要謹慎幼兒的狀況。
千萬不要被「小時候胖不是胖」這句話誤導。
肥胖的基礎一但建構起來,以後就必定會胖。除非生大病,改變了體質和飲食習慣。
幼兒逐漸成長為小胖子之後,生活與學校上遭遇的種種困擾,就全是照養他的爸媽或是長輩的錯。
看看這段影片,各位爸爸媽媽就會明白意思。
http://www.youtube.com/watch?v=b_qYKCc9m0A

胖子一樣也很可愛,但是胖出毛病就一點都不有趣。
所以,爸爸媽媽切記要注意幼兒的身高體重,不光是依賴寶寶手冊就行。

(2)注意幼兒語言發育
兩歲左右,幼兒大概都已經可以簡單的說出一些字,甚至短句,不再只是咿咿呀呀的火星文。再大一些,就能表達自己的意思(常常也會很堅持自己的意思),也能哼唱歌曲、覆誦簡單的詩詞。如果這時期的幼兒,還不能開口表達,爸爸媽媽就要注意,寧可被醫生唸「沒事的,都很正常,不要大驚小怪。」,也不要自覺良好的認為「再看看幾個月」了事。
還有,即使會講話,也要注意口齒發音是否清楚,有沒有特殊字句發音上的障礙。
能夠盡早注意幼兒的語言發育狀況,日後他們的學習能力就可以順利許多。
特別是在閱讀和表達能力上。

(3)感統發育的情況
這個題目很大也很重要,但這裡先說一般的情況,下次再來深入討論「感統訓練」。
幼兒兩歲後,已經可以走的穩、跑的直(一點歪斜都算OK)、雙腳跳躍(雙腳一起跳,不是僅有單腳交替跳躍)、能玩(或扔、丟、踢、抓取…)各種玩具(尤其是堆疊積木和形狀辨識)、能拿湯匙自己吃飯、能雙手捧碗喝湯或捧著杯子喝水、能按開關(尤其喜歡開關燈)、能拿DVD要自己看卡通、能拿筆(或說握住筆)塗鴉,能自己試著穿衣服(常常會將褲子當衣服)…等等簡單的日常生活。
如果,這時期的幼兒還不能自己操作以上提到的事情,爸爸媽媽就要注意孩子的肢體發育是不是出了問題?千萬不要大意,以免延誤及早診斷治癒的時機。
但如果,問題是出在「太過關心照顧」的爸媽或長輩身上,什麼大小事情都要幫幼兒處理,那麼也請爸媽或長輩自己檢討反省,這樣溺愛是不是會害了幼兒的發展能力呢?

(4)人際互動情況
通常不是爸媽或常見面的親友,幼兒與一般大人的互動會比較保守,都還算正常。
但是若與年紀相仿的小朋友相處,通常會比較主動,甚至會示好,一起遊戲。
如果一樣很被動,可能來自天生個性的影響,爸爸媽媽可以多鼓勵、多給予孩子參與群體活動的機會,多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能力。像是去超商買東西,讓孩子自己挑選商品(以爸媽認定合適的商品為主),然後自己拿到結帳櫃檯。(付錢的練習,可以等到三、四歲之後再指導,不必急於要求。)
如果,孩子就是害羞內向,也不必苛責,只需要多加關心與鼓勵。畢竟還是幼兒階段,也許日後參與群體活動機會增加,孩子就會開朗活潑起來。

以上幾個狀況,通常是用來檢視幼兒是否健康成長的基本參考。
在幼稚園的階段,幼兒也會經歷許多病菌的洗禮,考驗免疫系統與抵抗力。在學校,有兒也會模仿學習其他小朋友的話語及肢體動作,這些都是觀察的重要參考。

總之,幼兒能否健康的成長,爸爸媽媽鐵定要付出和犧牲很多,這是責任,更是愛。

喔,對了....當有一天,孩子可以幫忙做家事的時候,千萬不要期望太高呢!!!!!

2011年1月27日 星期四

父母親的權威

「我數到三,你們再不安靜,就要被我打。一 ....  二 .....」
這是我家隔壁鄰居媽媽,幾乎每晚都會上演的激情戲。
她有三個小孩,老大老二是女兒,老三是兒子。
最常上演的鬧劇就是老二跟老三的爭執。
家中長輩重男輕女寵小兒,已經讓老二很不是滋味(老二情結明顯嚴重),遇上爭執的時候(通常是小兒子比較霸道),爸媽也不問清究理,就要求老二退讓。這樣當然會讓情緒本就很壞的老二,萌生恨意,更加的歇斯底里鬧脾氣。但是...下場永遠一樣,老二被打哭,委屈的自己收拾殘局。

老二現在也上小學,懂得的語言與道理增多,面對媽媽的指責,也開始會辯論,搞得媽媽答不上話。但是...下場並未改變,老二還是挨一頓打罵,自己收拾殘局。

我想,在老二的心裡,爸媽的威信可能已經蕩然無存了吧?

「我數到三,一 ....  二 .....」
我是不會用這種方式來約束管教我家阿布與波妞。
一來,招數老套。而且數的時候,還要裝腔作勢、橫眉豎眼的表現出威嚴,有時候一和二的尾音沒拉好而倒嗓破音,反而會搞笑,喪失原來的作用。
再者,現在的小孩聰明的很,數一二的時候,他們也會測試爸媽的底線。快要到三的時候,就會應付一下收手裝乖,或是提出問題轉移當下的危機,搞得爸媽白數一通。

而且,我總是不懂。要一個正在興頭上的小孩,用計時的方式(1..2..3)就立即安靜下來,是不是有點違反生理和情緒機能?這樣久了,會不會生病呢?

所以,我通常不數到三。
我可能會數到七、十八、二十五之類的不定數,或是要阿布看時間(波妞太小還不懂),在幾點幾分的範圍內,自己決定一個停止的時間。這麼一來,阿布通常會開始收斂玩興,在自己承諾的時間內,結束遊戲。

父母親在孩子們心中的權威是不是一定需要?其實也有待商榷。
若說權威,我寧可希望跟孩子的關係是可以互信互助的好朋友。
我比較鼓勵爸爸媽媽在孩子可以學習表達意見(約一歲多的時候),就開始建立與孩子好好溝通的方式。在孩子三、四歲的時候,爸爸媽媽就必須要做好"信守承諾"的示範(不想買玩具給孩子,就不要輕言答應),就該建立孩子對爸媽的信任感,否則到了五歲,孩子開始識字,且個性進入古怪難搞的時期,爸爸媽媽想再試著想要耐性地溝通、瞭解,恐怕已是艱難的挑戰。
最後,火氣取代溝通,再強勢的懲處,也無法讓孩子打心裡兒信服,親子間無形的隔閡,就漸漸的愈拉愈開。

權威是建立在信任之上,任何威嚇都只是壓制情緒,不能解決問題。
信任感的基礎穩固,就不用「數到三」,就不用大動肝火,既可養身又可與孩子和平相處。
下次,你若想用「數到三」來制止孩子的調皮或玩過頭的興致,建議你可以跟孩子一起對時間,在你可以容忍的時間範圍(通常不超過15分鐘),由孩子自己決定時間,然後約定好,時間到就要結束,不能犯規。
幾次之後,孩子就會養成一個知道該收斂情緒的慣性,不至於無理取鬧。

我是這樣努力建立親子間的互信,效果還不錯。
各位爸爸媽媽不妨也試試看,如果你的孩子還不算太好動難溝通的話。

2011年1月10日 星期一

滿足孩子的好奇心

{孩子怎麼教 by abu-ponyo爸爸}

我常替朋友做這樣的一個心理測驗:「現在你要走進森林,出現在眼前的,有一座是枝葉茂密的大森林,有一座是綠意盎然的小森林,你會選擇走入那一座森林?...走入森林之後,看見地上有一把鑰匙,你會不會撿起來?」
選擇大森林而且也會撿起鑰匙,表示你有冒險犯難的精神以及強烈的好奇心。
選擇小森林又不會撿起鑰匙的,表示你是習慣安逸、生活不想有太多變化,且沒啥好奇心的人。
其它答案的排列組合,相信各位爸爸媽媽自己可以理解出來。(若不能,就留言詢問我吧!!)

你家的小朋友,好奇心強不強?
先來看看以下這支影片吧!


現在,各位爸爸媽媽再想一想,你家小孩有沒有旺盛的好奇心?

我始終認為,接受教育的目的是為了滿足好奇心。
滿足對各種知識的好奇心,滿足對大自然生態環境的好奇心,滿足對過往歷史與未來科技的好奇心....學校教育該做的,應該是如此,而不是純粹以達到競爭結果的升學教育。而爸爸媽媽能為小朋友做的最棒的一件事,就是儘可能滿足小朋友的好奇心,並鼓勵這樣的學習態度,長長久久、生生不息。

孩子若喜歡探索世界,對生活充滿好奇心,並能獲得是時適當的鼓勵與輔導,就不用擔心他的未來發展。因為,從小就會主動的發掘問題、觀察事務、尋求解釋與答案、甚至自己動手製作玩具的小孩,心中自然就埋好了企圖心,未來必定會朝向自己的興趣,努力實現夢想。

所以,該擔心的,不是孩子們的好奇心太過旺盛,而是他有沒有一定程度的好奇心。
還有一點最重要,那就是,身為爸爸媽媽的你,自己的好奇心是不是已經隨著現實生活而逐日消散?對於孩子天馬行空的想像,自身居住的生活的環境、世界各地的人文風情...或是年輕時候未完成的夢想,你是不是還保留一點探索的好奇心呢?

如果,你驚訝著自己不再對任何事物感到好奇,建議你趕緊就醫。或是,開始跟著孩子一起重新探索這個奇妙的世界吧!

2011年1月5日 星期三

不要太早對孩子的行為下斷論

{孩子怎麼教 by abu-ponyo爸爸}

這支影片相信很多爸爸媽媽都看過,但請再看一次。



影片最後,孩子終於完成了一隻大鯨魚的拼圖畫作。
站在二樓看台上的爸媽、專家學者及醫生護士,全都齊聲讚嘆!
而劇中的小孩呢?
他還被隔離在狀似精神病房的房間裡。

因為美術課的一個題目,這位小男孩先是被師長質疑,然後接受醫生診斷,最後被隔離看護。廣告唯美了過程,但請想想,這段期間,這孩子受到了多大的誤解、驚恐、委屈和被隔離的落漠?

廣告結尾出現一句話:
你要如何鼓勵一個小孩?
運用你的想像力吧!

廣告上這句話,若說的直接一點,該是"不要太早對孩子的行為下斷論"!

不要太早對孩子的行為下斷論

很多時候,爸爸媽媽因為趕時間、求好心切,或是被制約的社會俗成框架限制,所以對於孩子的反應會失去耐性。
像是失去用和顏悅色的口氣,詢問孩子「你會這樣做,是因為...」「你想要告訴我們的是...」「你畫的很好,好像是在畫...」「你不想吃東西,是因為肚子裡面已經塞滿了...」「你想給我們一個大驚喜...」諸如此類的耐性。

我家老大阿布有時候也會突然固執起來,瞬間搞得大家的情緒都很壞。
像是「我就是要爸爸去拿...」「我就是要媽媽去幫我做...」「我就是不給妹妹...」
我承認,我自己的情緒管理還不及格,所以在失去耐性的時候,就會用威嚇收場。結果大人生氣傷身,孩子委屈傷心。家庭氣氛一團烏煙瘴氣,大家都不得好過。
若情緒還好的時候,我會用一些方法來化解僵局。像是先轉移焦點,讓彼此跳開徵職的問題,緩一緩不利的溝通情緒。
或是順著孩子固執的情緒,將固執的點延伸,給彼此找一個下台階。
像是「我就是要媽媽去幫我做。然後,我就可以繼續和大暴龍一起對抗恐鱷,再呼叫變型金剛過來,對付恐鱷的蜥蜴兵團。然後,忍者龜就會過來丟一個大炸彈,"ㄅㄥˋ"掉所有的壞人......」(通常掰到一個長度之後,阿布就不會再固執的破涕為笑。而且,事後還會為自己的行為解釋或道歉。)

我自己青少年時期,也是十分固執和自閉的人。雖然我的父母也是用傳統的管教方式教訓我,沒有給我解釋陳情的機會,但還好我在書中和畫畫上,替自己找到發洩憤怒與委屈的出口,所以之後長成的道路,還不致於太過離經叛道。

不要太早對孩子的行為下斷論,多給一點時間和耐性,跳脫社會制約的觀點,用孩子的眼睛與想像,瞭解他的行為動機與目的,也許你就不經意的造就了一位影響世人深遠的偉大創作者喔!

2011年1月4日 星期二

帶小小孩一起去旅行

{孩子怎麼教 by abu-ponyo爸爸}

不用擔心,帶學齡前的小小孩出國去旅行。
因為所有會讓妳會抓狂的遭遇,最後都會化成甜蜜的回憶。
但是,必須有個前提,那就是出國前一定要瞭解自己小孩的體能健康狀況,還有充分準備好照顧小朋友的相關民生用品。
比方說:孩子對於環境變化,是否很容易產生過敏反應?孩子的個性是否很容易緊張不安?
再來就是,要去多遠的地方?尤其是小小孩的第一次出國旅行。
還有,既然是要帶小小孩去旅行,就必須先犧牲一些自己想要購物逛街的景點,以及不適合小小孩涉足的場所。
最好是能選擇一般機加酒的輕鬆自由行,不要跟著旅行團趕行程。

我家老大(阿布)大約十個多月,就跟著我們一起飛去溫哥華。這是他第一次出國。
起飛和降落,通常是小朋友最難以忍受的時刻,也是空姐最緊張頭疼的挑戰。
阿布很棒,起飛和降落的時候,喝完水之後,都會自動睡著,完全沒有不適應的情緒。
從溫哥華搭渡輪到維多利亞,阿布也沒有暈船。

老二波妞,大約一歲三個月左右,也有了第一次出國的經驗。地點是大阪和東京。
雖然沒有像哥哥阿布一般自動昏睡,但飛機起降的時刻,也都還算忍得住,沒有造成空姐與乘客的恐慌。從大阪到東京的新幹線上,波妞也沒有坐立不安的情緒。

所以,該是長程還是短程?交通工具要如何選擇?其實都是要先瞭解小小孩平日的狀況,然後做好應急的準備(像是安撫情緒的玩具、零食或是小小孩熟悉的被褥...),剩下的,就是爸爸媽媽的情緒管理和應變能力囉!

當然,如果爸爸媽媽平常出國旅行都是跟團,未曾選擇自由行,那麼就需要考慮清楚,做足功課,以免自不量力,自討苦吃。

「孩子那麼小,怎麼會有印象?」
「什麼都不能玩,太浪費錢。」

我其實不是很清楚記得,自己當年是怎樣跌跌撞撞、扶著欄杆,觀看柵欄內的大象林旺。
但透過一張張黑白照片以及媽媽的回憶,我很開心自己在年幼的時候,可以跟著爸媽和姊姊,一起去圓山動物園。
現在自己當了爸爸,帶著阿布與波妞去木柵動物園,坐在林旺標本展示館前,可以說給他們聽的故事,就豐富了許多。

同樣的,現在大班的阿布,每當看見自己小時候的身影,跟著爸媽出現在一張張國外城市景點的照片裡,就會開心地抱抱爸爸媽媽,並告訴妹妹,這些地方他都有去過,以後也可以再帶妹妹一起去玩。

所以,千萬不要用自己的認知去判斷孩子的記憶。
更不要計較遊玩的內容與消費,既然出來旅行,就應當享受全家人在一起的旅行悠閒時光,多多留下美好的回憶。

如果爸爸媽媽也喜歡旅行,請放心的帶著小小孩一起去玩吧!
該為孩子攜帶的行李一定會很多(包括嬰兒車),所以請不要跑去消費不易的地點旅行。
若是在先進的大城市旅行,其實需要西帶的行李,就可以減少許多。

行程不要塞滿、需要遊玩的門票事先買好,然後試著用孩子的視野去看景點,各位爸爸媽媽一定會因此發現你從未觀察或想像過的樂趣!


阿布與波妞一起遊"三鷹之森吉卜力美術館"
http://www.bigsnail.com/ghibli-museum_20100830.htm